開發筆記 | Aiden Lin 林瑋杰

Back

使用 Speckit 的全自動開發流程使用 Speckit 的全自動開發流程

用下來的感想,Spec Kit 是一套非常有規則的工作流程,和以往使用的 Vibe Coding 有很大的不同。

最早使用過 Github Copilot,再到後面的 winsurf、claude code 等等 AI 工具或 IDE

在操作上都像是半自動的輔助,雖然能夠節省很多手打 Code 的時間,但相較之下就是沒辦法一步到位,或者是需要手動去做指引。告訴 AI 要參考哪個檔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

而 Spec Kit 則是反過來的體驗,你必須要先把需求、規則、流程都和它說清楚,由 AI 來完成規劃一切事項:開發的規章、專案架構、技術棧、文件撰寫、執行步驟拆分等等。

而開發者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地跟著指示走,並且在每個步驟中提供必要的回饋,讓 AI 能夠根據你的需求進行調整。讓我們從定義要做什麼再開始決定怎麼做


使用流程如下#

  1. 從最初會使用 /speckit.constitution 來定義開發的規章,讓 AI Agent 知道開發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原則。像是命名原則、程式碼風格、文件撰寫格式、提交訊息規範等等。這些都是在開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細節,能夠確保專案的一致性和可維護性。

  2. 接著使用 /speckit.specify,用自然語言描述我們要做的功能就會由 AI 幫你轉化成規格文件

  3. 產出文件後可以使用 /speckit.clarify 會由 AI 來幫你檢查規格文件中的不清楚或矛盾的地方,並且提出問題,提供選項或者是簡述的方式來回答,確保最後的結果和規格是一致的能夠減少幻覺

  4. 確認規格沒問題後再透過 /speckit.plan 來決定開發的程式工具、架構、技術棧,延伸出實作的藍圖

  5. 接著使用 /speckit.tasks 來讓 AI 透過上述的規章、規格文件及計畫來拆分出具體的任務清單,並且依照優先順序排列,讓開發者能夠清楚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

  6. 完成任務的拆分後可以再透過 /speckit.analyze 指令來檢查上述的文件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,以及評估實作的信心程度也就是覆蓋率。有點像是做最後的把關,再動手寫程式前確認一下思路是否正確。

  7. 沒問題後就可以使用 /speckit.implement 讓 AI 依照任務清單一步一步地完成開發工作

通常在實作過程中,就會得到反饋目前的進度,開發到一個階段後 AI 也會停下詢問你是否需要手動測試,或者直接進行下一個任務。

使用心得#

比起以往 Github Copilot 和 Winsurf 的 Agent 功能,需要操心的地方也明顯地變少,若是在以有的專案上使用,在上述規格文件及實作藍圖規畫時,也會去做一些現有程式碼的分析,來決定要如何進行整合,避免重複造輪子或是衝突時改掉原本程式的問題,光是這點就已經省下不少時間。

推薦的 IDE 及 CLI#

目前用下來順手的有以下的幾個工具

  • Claude Code:搭配上沒什麼問題,執行 specify init 後也會在專案中新增自訂斜線指令,在使用上非常方便,但是每次執行任務都會參照上述的文件,導致消耗的 Token 量比較多。很快就到達限制要等 5 個小時重置比較麻煩一些

  • VSCode + Github Copilot:應該是最節省使用量的組合,使用 Speckit 開發了一個月 3 個專案,18 天還有 50% 以上的使用額度,也可以自行選擇要使用的模型。

較不推薦的 IDE 及 CLI#

  • Codex CLI:目前好像沒有提供自訂斜線指令,直接使用 /speckit 指令,雖然會依照指令的單字做出大概類似的回應, 但不會像是 SpecKit 產生對應的文件或是任務清單。反而要使用 @ 來指定產生的文件當作參考的範本提示詞,但很常把範本思考後的內容覆蓋掉範本,導致要重複使用該指令時就會失效,使用下來覺得整合度沒這麼好

  • Visual Studio 2026 Insiders:因為有開發 window 桌面程式的需求也使用了 VS2026 來搭配 Github Copilot,但在聊天室窗中沒辦法直接使用斜線指令,而是要選擇指令選單來執行,使用上比較不流暢, 且很容易因為編碼 Big5 和 UTF-8 的問題導致產生的程式碼或文件亂碼。

不好用的地方#

最後的最後,Speckit 也不是沒有缺點的,像是任務拆分得太細到了 100 個 task 後,差不多執行到 80~90 個任務時, 每次任務完成或是測試成功 SpecKit 都會寫一份文件做紀錄,所以越後面參考的文件越來越多就導致會忽略掉前面定義的規章,像是我在規章中明確指出要使用繁體中文來做回覆以及撰寫註解,但到後面就會忘記全程使用英文。

但可能也是國外的開發者目前都是使用英文沒發現,所以如果是使用中文的話,建議可以在每個任務開始前再提醒一次 AI 要使用繁體中文來進行開發。

Comment seems to stuck. Try to refresh?✨